关键词:污水处理运营 污水处理外包 工业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第三方运行 工业废水处理 生活污水处理
【格林环保为您关注】
武汉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记者采访了解到,从2015年试点以来,武汉创新水环境治理机制、加快水环境治理步伐,取得良好生态效果;同时,利用试点过程中房地产、道路、园林绿化、水体、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带动产业经济发展。
“2+N”模式发展潜力巨大的环保经济市场
试点以来,武汉市海绵建设技术体系已见雏形,生态效应也初步显现。2015年7月23日,武汉市经历了一场50年一遇的大暴雨袭击。暴雨过后,集中试点的青山江滩没有出现一处大面积渍水,轻松通过暴雨“大考”。目前延续海绵城市理念的青山江滩二期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中,预计2016年末全部对外开放。一是建设集中示范区。按照“新旧结合、水网骨架完整、科学研究依托、保障机制有力”的标准,选取青山示范区、四新示范区两处集中试点。二是进行分区试点。在示范区外选择适宜项目进行试点。其中,楚口区以园博园为依托进行园林排水多样化技术的遴选;东湖高新区将建设新月溪海绵公园;三是全市推进。全市所有新建项目,要求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建设;各区结合自身情况,逐步推进已建成区海绵化改造。
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过程中,“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作用势必彰显无疑,房地产、道路、园林绿化、水体、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拉动经济上扬,对经济建设和小康社会的推进作用不容忽视。“武汉应该是国内建设'海绵城市’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曾说,过去,武汉水网遍布、湿地众多,就是个“海绵城市”,但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水面缩减,城市“吸水”能力降低。“现在,我们要找寻一条有效的路子,逐步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
发展前景好 但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
海绵城市试点开启一年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建设呈现一些苗头性趋势,值得关注。
首先是结构失衡,尽管发展迅速,但依旧对传统“灰色”经济依赖过重。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分为渗、滞、蓄、净、用、排等6个方面环节,对建筑、道路、广场、绿地等公用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相关改造的渗、滞,这两个环节占据绝大部分。实际上,“绿色”才是海绵城市能发挥功用的精髓所在。海绵城市倡导者、反城乡硬化运动人士刘波等认为,在建设规划中“以灰代绿”,缺乏全局性、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还有的海绵城市试点的规划设计仅为当地一片区域,区域外的地方仍然做传统的灰色规划方案。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涉及住建、水利、农业、交通、环保等部门,“九龙治水”导致一些地方涉水行政能力低下。比如,从2016年开始,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牵头工作由武汉市水务局转到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部门间利益纠葛可窥一斑。针对此类趋势,今年武汉市政协将“建设海绵城市,提升生态文明”作为建议案全年督办。建议案提出,要本着百年大计、科学合理的高标准,加快编制完成建设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建立起行政体制和流域环境对话、协同机制。
推广海绵城市建设从大城市试点开始
沙湖被填、官桥湖污染、南湖翻塘、东湖水华……武汉曾经怀抱100多个湖泊,属全国唯一,全球少见。随着以地面硬化为特征的“水泥式摊大饼”城市化加快推动,武汉城区湖泊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27个锐减至目前的38个,平均每两年消失3个湖泊。曾经河湖纵横、水网密集的大武汉成为被戏言“看海”的城市。跟武汉一样,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同样面临“逢雨必涝,下雨就看海”的窘境。专家认为,城市发生内涝,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
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2015年1月15日,国家财政部网站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给予支持。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其中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武汉市水务局2015年11月发布《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2015年至2017年三年为武汉打造海绵城市试点期,实施项目包括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和道路海绵性改造,排水管渠泵站建设、城市水系生态修复及监测评估平台建设七大块内容,总计划投资162.9亿元。到2017年,两大示范区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