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污水处理运营 污水处理外包 工业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第三方运行 工业废水处理 生活污水处理
一个多月过去,武汉市南太子湖万斤活鱼死亡的情况至今没有下文。
6月7日,武汉市南太子湖渔场主要承包人吴先生发现,去年冬天投放的80万尾鱼苗,在即将收获时陆续死亡,他在7月6日向武汉环保局、当地媒体投诉,称死鱼原因与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溢入湖泊有关。
7月18日,吴先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目前渔场记录的打捞死鱼已有25万斤,损失金额达120多万元,但“没有任何赔偿,也没有协商解决的方案”。
15日,武汉市环保局曾向澎湃新闻出具一份南太子湖死鱼情况说明,因污水处理厂已超负荷运转,一收集生活污水的泵站通过连通巷渠,将部分污水直排南太子湖,“入湖污水是超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未经处理的污水”。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的“荆楚网”此前刊文评论称,针对南太子湖污染情况,“有关部门对污染问题心知肚明,却不采取措施,明目张胆的失职”。
17日,武汉市水务局一位不愿具名的污水处管理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南太子湖目前已没有污水漫溢情况,但此次湖泊污染“是偶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该人士分析,污水处理能力已跟不上城市发展的“爆炸性”速度,“我们是在还历史的欠账”。
长期研究水体修复、给排水管网系统的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薛英文认为,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转的现象并非个例,“老城区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这个问题”,薛英文分析,这与城市管网、市政工程等多方因素都有关系。
此外,公开报道显示,南太子湖至少在过去4年连续发生污染和死鱼事件,武汉环保局官网数据显示,南太子湖水处中度富营养状态,且常年水质不达标,而渔业养殖屡遭损失。
事发湖泊连续多年发生污染
武汉环保局通报情况显示,市环境监察支队在6日晚曾现场调查南太子湖污染情况,并在北路泵站附近发现一排污口。
经查,该泵站主要收集该市汉阳区、经济开发区部分地区生活污水,因近期水量突然大增,污水处理厂每天实际处理量20-23万吨,已远超其20万吨/天的处理能力,故将部分污水通过连通巷渠,排入南太子湖。
武汉市环境监察支队已要求排水公司告知水务部门,不要抽过多污水进入连通巷渠。
前述武汉水务局内部人士分析,6月开始的生活污水溢入南太子湖的情况,与夏季用水高峰有关,加之汛期来临,大量生活污水和雨水涌入,超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导致污水从管线前端满溢,“这种情况2014年也小规模发生,造成少量鱼死亡,但今年情况比较突出”。
该人士坦承,尽管夏季用水高峰是污水溢出的重要原因,但排水管网系统“不是非常完善,一部分雨水可能渗透进污水管中”。
实际上,至少从2011年开始,南太子湖就一直遭受污染和死鱼的困扰。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2011年在武汉调研发现,苹果供应商日本明幸电子武汉分公司含有大量重金属铜的部分工业废水,通过雨水排放口进入公共排污口,污染南太子湖。次年,中国广播网记者走访发现,尽管明幸公司封闭了排口,但南太子湖还在遭受污水入侵,湖岸漂浮着大量死鱼。
据武汉当地媒体《楚天金报》报道,2013年8月和10月,南太子湖分别遭遇了2次污水涌入,均造成大面积死鱼情况。
而武汉环保局公布的湖水监测数据显示,2004年至今,本属于IV类水质的南太子湖,却“稳定”在劣V类,常年水质不达标,处中度富营养状态,总磷、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是主要超标污染物。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渔政处处长徐国华告诉澎湃新闻,南太子湖属中心城区湖泊,按照规划已是退养区,“这几年都没养鱼”。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在2015年4月1日正式批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其中规定:中心城区湖泊禁止渔业养殖,现有的渔业养殖应当在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实施退养。
早在2013年6月,武汉湖泊管理局一份答复人大代表《关于加快六湖连通工作进度,促进汉阳渔场业务转型的建议》复文中也显示,汉阳区、武汉经济开发区及汉阳渔场正在协商有关南太子湖退养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遭受污染的南太子湖,其行政管理已由汉阳区划入武汉经济开发区进行属地管理,而经营权属仍在汉阳渔场,产权属于汉阳区水务局。
成立于1951年的汉阳渔场曾是武汉最大的国营渔场,原经营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而根据武汉湖泊治理“退养”规划,前2个湖泊已于2012年5月实施了渔业退养。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一位内部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被规划退养的南太子湖,因未谈妥渔民转岗和退养补偿等事宜,退养“一直搁置”,渔政部门所认定的“没养鱼”,“可能是那片水域已被认定为非农地区”。
不过,一位水务系统人士指出,一般情况下,对于退养政策尚未完成的水域,需客观承认其渔业养殖及遭受损失的现实,而“不应以文件为准”。
18日,南太子湖养鱼场主要承包人吴先生告诉澎湃新闻,目前对于渔民的损失赔偿暂未得到任何回应,“污水处理厂的人让我找排水公司和环保局,环保局说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处理不了,普通渔民的损失怎么办?”
老城区污水处理厂普遍超负荷,“还历史欠账”
薛英文长期关注武汉的给排水问题,他告诉澎湃新闻,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转的问题并非个例,“老城区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这个现象,现在环保部门不让排污水(生活污水),水务部门又为难,总不能让老百姓不用水不排水吧?”但处在相对饱和的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市内很难有扩建空间”。
薛英文进一步分析,污水处理厂超负荷的问题,“包括武汉在内的全国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因城市建设初期,排水管网多为“雨污合流”,雨污不分带来的污染和渍水问题,已严重考验城市的排水系统。
2012年10月,一篇由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武汉武昌区水务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作者合著的论文,《浅谈南方某城市排水体制的改造思路》,以“市区湖泊众多的某南方城市”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出,排水系统建设赶不上城区扩张速度,城市排水规划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污水顺着雨水管渠直排污染湖泊。
薛英文认为,以往城市管网仅收集污水,雨水则是就近排入湖泊,避免道路淹水,“但雨水的初期污染也很大,虽然下落时间比较短,但是(污染)浓度非常高,比如城建灰尘、尾气排放、垃圾等”,污染随雨水入湖,同样会造成污染,“现在就是尽量把初期雨水做一些截流,进入污水处理厂去”。
前述武汉水务局人士则介绍,此次发生污染的南太子湖,周围截污“其实比较完善”,“这一次是偶发事件,但综合因素结合在一起,也是不可避免的”。
2011年,武汉曾经历“618特大暴雨”,水漫全城,时任武汉市长唐良智在2012年“两会”上表态,计划3-5年实现雨污分流。
前述武汉水务局内部人士告诉澎湃新闻,目前雨污分流的主干管线部分已经完成,但住宅生活小区的前端生活污水,“还无法实现分流”。
薛英文分析,生活小区的管网“很难改造”,尤其是拥挤的老城区老小区,“道路间距较窄”,而分流制需建两套管网系统,原合流制管网已占用地下较多空间,“挖开再建一套管网,很难放得下”。另一方面,改造资金也是问题,“开发商卖完房子就走人了,业主委员会没有任何权利和义务去推进,除非政府投资”。
此外,薛英文还介绍,在后期进行管网改造的过程中,常出现“错接混接”情况,“雨水管接如污水管,污水接在雨水管上”,武汉曾在多区排查管线问题,“但即使查到了,改造也需要一个过程来推进”。
“我们管网设计理念最开始是模仿前苏联模式,设计的雨水重现期比较小,比如允许半年淹一次或一年一遇,能设计到三年一遇就已经很大了,”薛英文介绍,新的“海绵城市”提出的规划要求则大为提高,“比如大城市、特大城市,要求雨水30年一遇的排涝重现期。”
不过,相对雨水重现期提高10倍的要求,薛英文介绍,对应的投资关系“甚至是上百倍的”,而最初城建时,“建设缺乏资金,得先解决眼前问题,不像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管网,一开始就做得特别大”。
澎湃新闻多方采访相关环保、水务部门,市政工程方面的专家,受访者均认为,目前出现的污水处理瓶颈、湖泊污染等问题,“是在还历史欠账”。
目前湖北武汉市有多家企业选择了将污水处理交第三方运行管理的模式,帮助企业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达标运行、经济运行是格林公司的愿望和目的,武汉格林环保设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也将继续为您关注工业污水、 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外包、污水处理运营的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