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6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6月24日6时许,四川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山体高位垮塌,造成40余户农房、100余人被掩埋,岷江支流松坪沟河道堵塞2公里。灾害发生后,四川省立即启动自然灾害Ⅰ级救灾应急响应,紧急调集各方力量驰援,截至25日下午2时,现场搜救已找到遇难者遗体10具,仍有93人失联。
△受灾前的新磨村
△受灾后的新磨村
关键词:污水处理运营 污水处理外包 工业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第三方运行 工业废水处理 生活污水处理
据6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6月24日6时许,四川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山体高位垮塌,造成40余户农房、100余人被掩埋,岷江支流松坪沟河道堵塞2公里。灾害发生后,四川省立即启动自然灾害Ⅰ级救灾应急响应,紧急调集各方力量驰援,截至25日下午2时,现场搜救已找到遇难者遗体10具,仍有93人失联。
△受灾前的新磨村
△受灾后的新磨村
地灾专家回应5个热点问题
为何出现山体垮塌?
专家:历史上多次地震及最近的降雨综合导致垮塌
解析:
国土资源部地质专家对高位垮塌成因进行发布。据专家介绍,叠溪镇处于地震高发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历史上这里曾多次发生地震。同时,5.12汶川地震对这里山体也造成影响,山体松动,诱发了此次高位垮塌灾害。另外,此前当地出现的降雨,也是灾害发生的诱因。
茂县地灾,有没有可能预警?
专家:岩体崩塌地带植被茂密,遥感手段难以发现隐患
解析: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许强介绍,在全省拉网式排查中之所以没有监测到新磨村的地灾隐患,客观原因是:发生崩塌的山海拔3400多米,离受灾村高差1250米,无人居住,山体陡峭,人很难上去。虽然国土部门在汶川地震后做了很多排查,但由于现在的排查主要是人力排查方式,依靠地质人员调查,只能到一定的高处。在难以到达的高处发生了什么,很难知晓。
人上不去的情况下,能否运用高科技手段监测?许强介绍,客观原因是,崩塌地带植被茂密,受其遮挡,即使高精度的卫星遥感也难以拍摄到坡体的变形,现有遥感手段也很难发现隐患。
△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勘察茂县山体垮塌现场
茂县地灾,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有关系吗?
专家:地震给岩体带来“内伤”,山顶受影响更大
解析: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裴向军说,地质灾害发生地处于松坪沟断层,历史上地震频发,包括1933年叠溪地震和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1933年叠溪地震对当地的影响超过汶川地震。地震带来的是深度岩体损伤,也就是“内伤”,而不是“皮肤病”。
汶川地震,对山体造成震裂松动,一旦降雨,就会诱发地灾;同时加上当地山高,导致高层放大效应(鞭梢效应),即山顶部分因为地震的变形会更大,就像鞭子的末梢一样。
△鞭梢效应示意图
此外,强震还有长期效应,一场大地震往往影响数十年,比如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的影响是60年。汶川地震只过去了9年,我们必须做好长期防灾的准备。
处于地震带,为什么政府不组织搬迁?
专家:没有发生地灾前,人们不愿意搬
解析:
裴向军说,确定是否搬迁,要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没有发生地灾前,新磨村人口密度不大,和周围的村落相比,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很不错,还有花椒种植和旅游产业。在没有发生地质灾害前,人们不愿意搬到生产生活不方便的地方。
周边是否会发生次生灾害?
专家:更多高科技手段进行地灾监测和排查
解析:
对此,四川省已组建滑坡区周边地质灾害排查组,正在对周边的灾害进行排查,这是一个地震高发区,也是地质灾害易发区,“要说完全没有灾害是不可能的,我们会尽量找出来”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说。
下一步,将动用更多的高科技手段来进行监测,包括卫星、飞机、无人机,利用这些手段来逐渐发现隐患,尽可能避免灾害的发生。同时,群测群防,是成功防范很多灾害的非常重要的措施,通过演练、对每家每户作培训、培养观测员,让老百姓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
争分夺秒生命救援
不抛弃不放弃
由于现场情况复杂,局部山体滑坡仍时有发生,给救援增加了不少难度。不过,救援人员仍然连夜奋战,争分夺秒进行救援,不放过任何机会。废墟中的那一抹红色,他们带来的正是生的希望。
嘘,小点声
让他眯一会儿
25日早晨,在茂县山体垮塌救援现场的一处观察哨,忙碌了一整夜后在大型机具的轰鸣声中,救援队员终于可以打一个盹了。
曾经美得像一幅画的村庄,如今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救援人员每分每秒都在与死神赛跑,即使是深夜,也不敢休息。
许多已经精疲力尽的救援队员累倒在地。
废墟上的“汪星人”
搜救犬与家养犬的故事
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山体垮塌现场,24日下午出现戳心的一幕。一只“汪星人”一瘸一拐,一直徘徊在崩塌现场。你是在找家吗?
这只白色土狗,一瘸一拐,一直徘徊在崩塌现场的几块大石头上。
搜救人员说,它已经在这里一整天了,不吃不喝,赶它也不肯离开。
这里是以前的村庄,如今仅剩石头下方可见一些空隙。搜救人员说,这里也许有生存空间,是搜救重点区域。但此前,生命探测仪已经仔细探过,并没有发现生命迹象。一夜之间,它的家也没有了,或许它不懂什么是灾难,但它知道,家意味着什么。
现场不只这一条小狗,还有一群身负重任的小狗也来到了这里——他们就是搜救犬。
目前当地已投入185人,34台生命探测仪,14条搜救犬,划分了5个区域,每个区域200米间隔距离,全覆盖搜索。由于道路垮塌,交通受阻,经过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徒步跋涉,搜救犬小虎和官兵们终于赶到搜救区域,全面投入搜救。因现场情况复杂,搜救强度大,搜救犬很快累瘫。
搜救犬小虎累得甚至走不动,需要救援队员们来抬。
但倒下并不表示放弃与结束,短暂的休整,对所有参战官兵来说都觉得漫长,时间就是生命!小虎又继续投入了搜救~
那一个个触动我们的瞬间,让我们热泪盈眶,无论是感动或是悲伤,我们身在乱石之外,却都心系废墟之下。期望他们能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坚持,创造生命的奇迹。而我们,不放弃每一秒与死神斗争的机会。
众所周知,有的国家虽然地震频发,但也因此逐渐建立起了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明确了牢固的建筑标准,同时向全民普及防震自救教育,开展逃生训练等。灾害的等级和严重程度不能简单加以对比,但有些道理还是相通的——要对每一次已经发生的灾害认真总结,看看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出了哪些问题,可以怎样解决,从而确保下一次应对得更好,哪怕完全是天灾,也可以将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未雨绸缪的“功课”不能有半点马虎,只能更加细致和走心。
救灾全力以赴,防灾减灾更要不遗余力。天灾不可避免,但如何保护好自己、保护家园,打更有准备之仗,最大程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始终是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