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污水运营管家
收藏本站| 客户留言 | 客户服务中心 | 网站地图 | 招标中心 | English

关键词:污水处理运营 污水处理外包 工业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第三方运行  工业废水处理  生活污水处理 

联系我们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江城大道358号欣隆壹号公馆5A座7层
邮编:430050
电话:027-84621770
E-mail:glhb@glhbgs.com

格林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是:格林公司动态
第三方污水治理日趋完善 更应加大创新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近日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示范文本)》(以下简称《合同(示范文本)》)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旨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指导和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相关工作。

        武汉格林环保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套的专业环境工程团队,秉着崇高的环保责任和义务长期维护提供免费的污水处理解决方案,是湖北省工业废水运营管理行业中的品牌。18年来公司设计并施工了上百个交钥匙式的污水处理工程。

        委托运营模式签订的合同协议书,为甲方排污单位决定将项目的环保设施运行、检修和运行维护等相关工作委托乙方环境服务公司完成。合同价格为乙方运行、检修和运行维护等相关工作年承包费用,由甲方支付。

        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既是环境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也是发展环保市场的重大举措,更是当前推进治污模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

        据了解,此次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6年6月3日,《合同(示范文本)》包括建设运营和委托运营两种模式。其中,建设运营模式签订的是《特许经营合同》,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为由甲方排污单位授权乙方环境服务公司采用特许经营方式,为甲方项目的配套环保工程进行建设、运营和管理。乙方收益在特许经营过程中,因环保设备运行而获得的,由甲方支付。

        对于《合同(示范文本)》的出台,环保从业人员和相关专家均认为,从合同规范角度看是进步,政府完善了顶层设计。特别是《合同(示范文本)》聚焦工业领域,对推进这一领域第三方治理有积极作用。

        然而,尽管环保投入逐年增加,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速建设,但我国环境形势仍然严峻。受困于目前的治污效果,第三方治理是大势所趋。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可谓“一举三得”。首先,环保执法部门监管对象集中可控,有利于政府有效监管。以前政府监管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企业,可能有很多的排污点,采取这种集中式的污水治理模式,把许多分散的点变成了比较集中的点,这有利于政府监控。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难以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此外,受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监管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做到每个企业都能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即使建成了往往也不能正常有效运行,出现了建而不运、运而不足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污染治理效果。

        其次,可以刺激环保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环境服务公司由过去单纯的设备制造、工程建设拓展到环境治理运营服务中。再次,排污企业采用专业化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达标排放率。

        专家指出,“污染者付费、专业化治理”的模式,正成为当下企业环境治污的新思路。

        环境第三方治理虽在逐步推进,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须重视。

        首先是“谁污染、谁付费”价格机制形成难。一位脱硫脱硝设备供应商说,虽然销售量不错,但据其了解,售出设备大多数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吉林一家电厂为省电费,本应全天候运行的设备常遭遇晚上关停。根本原因是价格机制存在问题。”

        在“谁污染、谁付费”的机制中,第三方治理企业并没真正成市场主体。在实际治理中,由于专业环保企业从电厂获得订单,排污方和治污方地位不平等,有些排污方甚至认为治污方从属于自己,影响了治理效果。

        其次是第三方和排污主体责任明晰难。第三方和排污主体相互勾结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企业污染治理不达标,但环保局每次抽查结果都合格,后发现是第三方在帮业主造假。

        排污方和治污第三方相互推诿责任也常见。排污企业认为治污已交由第三方处理,排污不达标应由第三方担责,治污方认为排放不达标是因排污方不按照合同排污,导致污染难处理,两方主体责任不明确。

        最后,政出多门致精准监管难,有些第三方运营“明知不合格,却束手无策”。一家第三方运营污水处理厂要接受住建局和环保局核查,因各自标准不一样,考核结果也不一样。基于此,如何让第三方治污产业彻底“跑”起来,便不由引发业界深思。

        作为预期未来的支柱产业,环保产业在引领经济绿色增长和消除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无疑,这意味着节能环保产业正由过去的“配角”,变身为“主角”,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支柱产业。

        继出台“大气十条”之后,2015年,中国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预计到2020年,完成“水十条”相应目标需投入资金约4万亿至5万亿元。“土十条”也且行且近,出台在望,在发布之后,将加速释放土壤修复市场,带来的市场投资机会将远高于“水十条”。

        目前,中国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已经启动强力监管及问责机制。同时,一系列产业利好接踵而至,环境大规模治理成为新常态,为环保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更为利好的是,第三方治理模式已获得实质性推进,政府购买环保公共服务、PPP模式和环境监测社会化已铺开,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正在加快,市场化机制正逐步建立。在环保新政策、新举措推动下,环保行业总体规模正逐步扩大,增长速度达到GDP增速的两倍以上,产业领域不断扩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种市场化治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探索之中。

会员登陆 账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