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污水处理运营 污水处理外包 工业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第三方运行 工业废水处理 生活污水处理
【格林有态度】
近年来,随着水污染压力越来越大,国家对污水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强,水务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尤其是在“水十条”出台以后,其蕴含的万亿级市场需求被彻底引爆,一时间,受到各路投资者的热切追捧,这也使水务行业摇身一变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新宠儿”。 然而,在污水处理项目在各地的建设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的背后,PPP项目落地难,企业运营不规范等问题,也在困扰着行业的发展。
近两年,由于受到政策驱动,PPP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国内市场,然而,业内却时常有另一种声音,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存在优质项目少、落地难等。对此,有业内资深人士建议,所有的PPP合同、报批方案和采购及后期执行过程(包括监管和调价)都应及时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也就是说使用财政资金的每一个方案都应公开,PPP项目作为公共项目理应如此。只要一进入项目库,所有的信息都应全部公开。
上述人士还认为,PPP项目信息的公开有利于极大的降低中间成本,有利于减少不公开透明导致的不公。信息一旦全面公开,会对政企双方形成严格按照合约规定的约束,全面体现契约精神,同时杜绝腐败的滋生。然而,由于目前国家PPP系统的规则体系建立较晚,其无法涵盖PPP运作的每一个方面,这也使实际操作中产生很多矛盾与困惑。对此,张友谊强调,一个PPP项目中涵盖合同结构安排、投融资模式选择、价格和回报机制、风险处理、监管安排等重要方面,政府与企业之间没有达成细致的规范,遇到的问题将会更多。
事实上,PPP这块蛋糕是否诱人,关键要看回报率和安全性,而这些均需要完善的机制予以保障,只有这样社会资本才会有较高的积极性。PPP项目中并不乏二三十年的建设期的,呈现投资大、周期长、利润不高的特点。 因而,在前期进行物有所值等判断基础上,仍需要根据政府和企业的能力和责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在保障公众的利益下兼顾企业的收益。张友谊认为,在与政府合作的过程中,如果能保证企业有长期稳定的收益,这样就会增加企业的热情,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PPP领域。
近年来,媒体频频爆出污水处理企业甚至是一些业内的巨头公司成为污染排放的大户,这着实让公众“大跌眼镜”,究竟什么原因,使污水处理厂沦为了污染的帮凶。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事实上,近年来污水处理厂一直是环保部门公布的排放超标名单中的“常客”。 现在大部分工业污水都被集中在工业园区里进行处理排放,超标的污水的进厂时,因缺乏有效的在线监测手段,导致污水排放时超标。